(畫作者:熊長青)
劉夢葦(1900~1926),原名國鈞,安鄉縣城關鎮驛門口人。少年時期,由于家庭中落,他便像“無家的孩子,如無根之蓬漂流”(劉湘語)。二十年代初,他在湖南省立一師讀書,酷愛文學藝術,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參加學校師生組織的文學研究會,在湖南《大公報》副刊發表新詩。嗣后,他深入農村作社會調查、觀察、體驗生活。1922年1月,湖南軍閥趙恒惕殺害勞工會領袖黃爰、龐人銓,劉夢葦寫作《夜聞黃爰、龐人銓死耗》,表示哀悼,抗議軍閥專橫。1923年夏,他和一些受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的人一道,幻想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并在南京組織告“飛鳥社”,創辦《飛鳥》季利,在該刊第一卷第一期發表短篇小說《詩人底悲哀》。是年5月,劉夢葦在《創造》季刊上發表成名詩作《吻的三部曲》,在讀者中傳誦,尤為青年讀者喜愛。1924年,出版詩集《青春之花》。
1925年夏天,劉夢葦在南京結識現代格律詩派重要詩人朱湘,并成為摯友。不久,他們同到北京,致力于中國新詩的創作與研究。1926年是劉夢葦實踐自己的詩的變革主張、創作新格律詩的高峰時期,他與朱湘等人在《晨報》創辦新格律詩的陣地《詩鐫》,不僅發表自己的新詩還發表他寫的《新詩壇的昨今明》一文,對中國新詩壇作了一次總清算。半年內,劉夢葦先后發表《萬牲園底春》、《我所需要的不是愛情》、《生辰哀歌》等百余首詩,在分行、音節、押韻等形式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引起著名詩人聞一多、蹇先艾、徐志摩、朱湘等人的矚目,并以他為中心經常討論新詩發展道路,很自然地形成當時詩歌中心的新格律詩派。9月,劉夢葦的《孤鴻》尚未正式出版,窮苦和疾病奪走了這位年輕詩人的生命。
劉夢葦的詩在抒情之中表現更豐厚的生活蘊涵,詩情真切但不免傷感。他的詩形式的講究受人肯定,朱湘評價他為“中國新詩形式運動的總先鋒”,綜合“音韻、詩行、詩序”三個方面,最初創出成績的,要推劉夢葦。
《萬牲園底春》是劉夢葦新詩的示范之作。
劉夢葦作品
萬牲園底春
碧綠的春水如青蛇條條,
蜿蜒地溜過了大橋小橋;
被多情的春風狂吻之后,
微波有如美女底嬌笑。
美麗的小鳥鼓舞著歡樂,
在陽光流金里對春頌歌;
說它們底音波比情人底
戀曲更動聽,
你可相信我?
悠長的流水畔綠草茸茸,
柳絲低垂宛同柔情的夢;
花蝶般隨風飄送的香雨
是春底心事,
是點點落紅。
落紅和少女底珠淚滴滴,
一般地使我珍視而憐恤!
我欲收拾起它們的殘骸,
帶回去警告美麗的瑪麗。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詩詞學會版權所有/湘ICP備14009931號-1
網站建設:科毅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