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武陵縣碴口坡人。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楊時芳為武陵名士,重視地方文化建設,曾自資在德山孤峰嶺修建石塔和八方樓;父親楊鶴(?~1635),萬歷三十二年進士,詩文俱佳。楊嗣昌晚父六年,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中進士。因處亂世,楊嗣昌及其父親楊鶴均以督兵著世。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
步人仕途后,楊嗣昌歷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天啟三年(1623),受閹黨排擠,稱病辭職歸里。崇禎元年(1628),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后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諸處,以知兵聞名朝野。今山海關顯功祠內有楊嗣昌塑像,稱贊他整飭防務、修筑山海關兩翼城,抵御后金人侵有功。崇禎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旋以其父母相繼去世而回家丁憂。崇禎十年,農民起義席卷中原,他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鎮壓起義,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計劃。一年之間,農民起義遭受嚴重打擊,李自成敗匿商洛山,張獻忠谷城受撫偽降。次年六月,楊嗣昌被任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成為明末權傾一時的宰相式人物,武陵民間有“楊閣老”、“楊相”之稱。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谷城再起,各地農民起義烈火復燃,崇禎帝“命楊嗣昌督師,賜尚方寶劍”進行鎮壓。十四年初,張獻忠奇兵出川,東取襄陽,殺襄王;李自成也于此時攻陷河南洛陽,殺福王。楊嗣昌追剿農民起義失敗憂懼交加,舊病復發,是年三月,多日不食而死于湖北沙市。崇禎帝臨朝嘆息:“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
《明史》稱楊嗣昌“積歲林居,博涉文籍”。他在常德居住時間比較長,與來游的公安派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竟陵派文學家鐘惺等人,有詩文酬答。他諳悉先朝故事,工筆札,詩文奇辟,著有《楊文弱集》。楊嗣昌在常德歷史上也有一定影響。他于崇禎十一年,奏請修繕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舊易新,極其壯固”(嘉慶《常德府志•城池》),至今常德仍有楊閣老“城加三尺,橋修七里,街修半邊”的傳說;他根據酈道元的《水經注》實地考證了桃源境內沅江的各個風景點,為深度開發桃花源做出了貢獻。
楊嗣昌詩作
白璧灣
此山疑漢史,穿石豈無痕。
煙水營茲窟,朔南限若門。
笛寒飛鳥路,燈遠釣魚村。
賴作嬉游思,篙師已悸魂。
三石澗
號石宜為萬,稱尊適可三。
中仍瀉寒澗,名久蝕精藍。
伏谷虎晨出,隔沙漁夜談。
霜林與霞壁,襯取夕陽酣。
臨沅縣
萬里牂牁水,春城幾共臨。
劃沙煙作帶,吹岸雪為音。
花閱秦年曙,烽纏漢塞陰。
不知招隱地,荒草尚堪尋。
枉人山
溪山良自昔,復此足幽篁。
網戶留遷客,僧寮割讓王。
掠沙晴雪過,觸石古云香。
愿結清娛地,生生墮勿忘。
龍陽縣
僦船牽岸住,燈火向城孤。
縣治黃龍號,圖經白杳湖。
隔溪桑落熟,殘夜竹枝蕪。
不測巴邱水,皇皇眾所趨。
再游桃源即事次友人韻
不離眠食事,所至納清幽。
戴笠聳煙影,攤書濺瀑流。
靜言魚忽上,孤響雁相酬。
半月灣前石,無茲勒碣游。
送子漸叔之金陵口號
燕市過從竟寂寥,鳳城秋半人迢遙。
心隨一片橫塘水,似有情人在板橋。
姑蘇道中
瘦馬才能快軟沙,遙帆不意出林丫。
江非預我稱揚子,山卻因人問謝家。
曉露旋看肥稻葉,秋風猶解惜荷花。
起予對景生鄉夢,懶慢無心逗客車。
盧龍曲
盧龍城下灤水碧,水中鯽魚長一尺。
薊州名酒日夜來,寒宵倚歌曙煙白。
盧龍東望接榆關,恰有寒風吹客顏。
一片芙蓉青不落,路旁愁絕免兒山。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詩詞學會版權所有/湘ICP備14009931號-1
網站建設:科毅電商